业务活动
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种子专委会专家赴甘肃制种基地调研
发布时间:2021-09-25 来源: 阅读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种源供给安全稳定是构建农业新发展格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为充分发挥中国作物学会围绕科研支撑和面向产业的关键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21年9月10-15日,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种子专业委员会会长王建华教授带队赴甘肃调研,特邀请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原二级巡视员马志强作为专家,重点围绕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和高质量种子生产加工技术应用开展调研和座谈,同时在重点制种企业开展种子质量检验技术提升与创新相关工作。
甘肃省河西走廊拥有独特的气候条件,通过国家级制种基地建设、制种大县奖励、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政策实施,制种质量取得了显著提升,在保障国家农业用种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贡献。但基地建设和安全仍存在风险因素,近年来,土传病害逐渐加重、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率增加、从业劳动力逐渐老化等问题不断凸显,而水肥一体化、机械化去雄等种业关键技术仅在小范围尝试推广,人工制种成本不断攀升、企业负担和风险逐年升高等问题逐渐出现,制约了种子生产基地的持续稳定发展。
王建华教授带队通过与甘肃省种子管理站、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专家开展座谈交流,并实地走访酒泉、张掖、武威地区重点制种企业和种子机械生产企业,深入制种田查看种子收获情况,同时就企业制种过程中的现存困难开展技术服务。调研发现,团队前期研究形成的玉米种子“适时早收”技术已被很多企业采纳使用,在9月中旬提早收获,显著提高了种子活力,有效避免晚收遭遇早秋霜冻造成种子质量合格率低等问题。此外,调研发现,由于气候变化、制种品种逐年增多等因素,近年来干热风对玉米制种产量的不利影响日益加剧。通过对不同杂交组合的穗粒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干热风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影响差异较大,受害严重的预计减产20%~30%。下一步应针对干热风对玉米花期调控、花粉花丝活力、籽粒发育的作用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进一步探讨水肥一体化等高效灌溉技术对缓解干热风问题的有效性。
经过多天实地调研,专家组提出,下一步应聚焦“十四五”种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一是加快建立精品种子的生产技术体系,升级和集成制种栽培、收获、加工等各环节技术综合应用,尤其加快机械化制种、水肥一体化相关技术研究。二是加强种子质量检验检测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尤其应该重视国际种子质量标准的要求,但我国暂时还未涉及的活力、健康和均匀度这三个质量指标,需要加快方法标准制定和应用。三是加快推进高温逆境玉米制种技术攻关研究,有效解决干热风问题对玉米制种的不利影响。甘肃省相关专家和制种企业高度认可调研组意见,认为近年来,加强高质量制种相关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通过相关学会支撑基地技术能力提升,可以有效保障制种基地安全供种能力,为制种基地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