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水稻新品种——荃优93
发布时间:2025-02-20 来源: 阅读量:
成果标题* | 水稻新品种——荃优93 |
行业领域* | 生物育种及相关产业 |
技术领域* | 农业技术 |
成熟度* | 产品级 |
合作方式* | 技术咨询 |
成果类型* | 新品种 |
成果介绍* | 品种来源:荃9311A×9TX3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全生育期141.4天,比对照盐籼156晚熟2.3天。株高107.1厘米,穗长22.9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8.0万穗,每穗总粒数185.2粒,结实率79.1%,千粒重24.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1、3.6,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耐盐性5级,中感稻瘟病,耐盐性中。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81.1%,整精米率64.3%,粒长6.8毫米,长宽比3.1,垩白度0.6%,透明度2级,碱消值6.8级,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3%。 产量表现:2021年参加华东沿海耐盐碱籼稻组特殊类型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0.2千克,比对照增产12.0%;2022年续试平均亩产486.5千克,比对照增产4.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4.0千克,比对照增产8.1%;202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7.0千克,比对照增产7.1%。 栽培技术要点: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秧田播种量每亩20.0千克,大田亩用种量1.5—2.0千克。水育秧移栽叶龄5.0叶左右,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栽插株行距20.0厘米×25.0厘米,每亩插足基本苗18万以上。科学施肥,稀播壮秧,适时插秧,科学管水,综合防治。其他田间管理、栽培和收获措施均按该类型品种常规方法实施。主要防治稻瘟病、稻蓟马、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通过适宜在江苏省、浙江省沿海籼稻区土壤含盐量3‰—5‰的盐碱地用淡水灌溉种植。 |
成果亮点* | 1、耐盐碱性较好:属于耐盐碱籼稻品种,耐盐性达 5 级,能在江苏省、浙江省沿海籼稻区土壤含盐量 3‰-5‰的盐碱地用淡水灌溉种植,在盐碱地环境下有较好的适应性,为盐碱地水稻种植提供了合适的品种选择,有助于提高盐碱地的土地利用率和水稻产量。 2、产量表现突出:2021 年参加华东沿海耐盐碱籼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500.2 公斤,比对照增产 12.0%;2022 续试平均亩产 486.5 公斤,比对照增产 4.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484.0 公斤,比对照增产 8.1%;2022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497.0 公斤,比对照增产 7.1%,在耐盐碱水稻品种中产量优势明显。 3、米质优良:糙米率 81.1%,整精米率 64.3%,粒长 6.8 毫米,长宽比 3.1,垩白度 0.6%,透明度 2 级,碱消值 6.8 级,胶稠度 84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24.3%,米质达到了较高的标准,外观和食用品质都较好。 4、农艺性状良好:作为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全生育期 141.4 天,比对照 “盐籼 156” 晚熟 2.3 天,生育期适中。每亩有效穗数 18.0 万穗,每穗总粒数 185.2 粒,结实率 79.1%,千粒重 24.6 克,穗粒结构合理,为高产奠定了基础。 5、抗病性中等: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 3.1、3.6,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 5 级,中感稻瘟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抗稻瘟病等病害,减少病虫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和收获。 |
团队介绍*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是2003年由原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的作物育种部分,经战略重组成立的国家级作物科学专业研究所。 研究所在岗人员共1863人,其中在职职工351人,编外聘用人员503人,博士后103人,研究生906人。设有20个创新团队和52个创新研究组;形成了近80人的领军人才集群,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54人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6人、院级人才计划45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3人、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5个、省部级平台15个、院级平台6个。其中,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是我国农业领域首个大科学工程;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新库于2021年建成,设计总容量150万份,现保存各类作物种质资源50万余份,位居世界第二。现有5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70余台件、自动化温室12000 平方米、人工气候室28 间、抗旱鉴定设施7200 平方米、抗病虫鉴定设施3000 平方米、网室11000 平方米,在主产区建有综合试验基地14个、新品种测试与示范站点1150个。 2003年以来,挖掘出一批优异基因,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108个、玉米新品种64个、大豆新品种118个、水稻新品种37个、杂粮作物新品种75个;获发明专利675项。共发表SCI论文3446篇,其中院选顶尖SCI论文193篇,为培育高产、优质和抗逆农作物新品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包括国家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复份库、10座中期库、43个种质圃、214个野生近缘种原生境保护点和1个国家种质资源信息中心,安全保存5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 |
成果资料* | |
联系人* | 徐建龙,13641161004 |
单位名称*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所在地区* | 北京海淀 |
详细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