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新品种——中农粳11

发布时间:2025-02-20  来源:  阅读量:

成果标题*

水稻新品种——中农粳11

行业领域*

生物育种及相关产业

技术领域*

农业技术

成熟度*

产品级

合作方式*

技术咨询

成果类型*

新品种

成果介绍*

品种来源:以4NB507为母本,龙粳43为父本,系谱法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普通粳稻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34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500℃左右。该品种主茎12片叶,株高95.4厘米左右,穗长17.7厘米左右,每穗粒数109粒左右,千粒重26.3克左右。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出糙率81.6%~82.9%,整精米率71.6%~72.9%,垩白粒率1%~8%,垩白度0.4%~1.2%,长/宽1.7,粗蛋白(干基)7.72%~7.89%,直链淀粉(占样品干重)15.21%~17.01%,胶稠度78毫米~79毫米,食味评价80分~82分,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三年抗病接种鉴定结果:叶瘟1级~5级,穗颈瘟3级~5级。三年耐冷性鉴定结果:处理空壳率21.8%~27.4%。

产量表现:在连续两年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品种“龙粳21”分别增产6.9%和8.4%。

栽培技术要点:在适应区播种期4月15日~4月25日,插秧期5月15日~5月25日,秧龄30天~35天,插秧规格为30厘米×13.3厘米,每穴3株~5株。一般公顷施纯氮110公斤,氮:磷:钾=2.4:1:1.6。磷肥全部做基肥,钾肥分基肥、穗肥两次施入,每次各施40公斤、35公斤。氮肥施用方法:基肥:蘖肥:穗肥:粒肥=4:3:2:1,基肥量:纯氮44公斤,纯磷46公斤,纯钾35公斤;蘖肥量:纯氮33公斤;穗肥量:纯氮22公斤,纯钾35公斤;粒肥量:纯氮11公斤。灌溉方法:节水灌溉。收获期:9月25日~10月10日。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

成果亮点*

(1)高产优势显著:在连续两年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品种   “龙粳 21” 分别增产 6.9% 和 8.4%。2023 年多点试种最高亩产达到 766 公斤,2022 年在二九一农场首次进行百亩方试种,实测亩产达到 752.5 公斤。

(2)米质优良:两年品质分析结果显示,出糙率 83.6%-83.9%,整精米率 71.5%-72.2%,垩白粒率 1%-8%,垩白度 0.1%-0.2%,长宽比 1.7,粗蛋白(干基)7.2%-7.9%,直链淀粉(占样品干重)15.1%-17.01%,胶稠度 76 毫米 - 79 毫米,食味评价 80 分   - 81 分,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

(3)抗病性强:三年抗病接种鉴定结果显示叶瘟 1 级 - 5 级,穗颈瘟 3 级 - 5 级,整体抗病能力较好,整个生长期植株几乎看不到病斑,能有效减少因病害导致的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

(4)抗倒伏能力佳:株高 91.4 厘米左右,株高适中,茎秆粗壮,在低洼地等环境下也能保持良好的直立生长状态,抗倒伏能力强,可保障水稻在生长后期和遇到恶劣天气时的稳定性。

(5)耐冷性较好:三年耐冷性鉴定结果显示,处理空壳率   21.8%-27.4%,能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保持一定的结实率,减少低温对水稻生长和结实的影响,保证产量的稳定性。

(6)生育期适宜:在黑龙江省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为 134 天左右,主茎 12 片叶,需≥10℃活动积温 2500℃左右,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其生育期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

(7)适应性良好:根系活力好,移栽后返青快,对土壤肥力的要求与黑龙江省等种植地区的土壤状况相匹配,在不同的土壤条件下都能有较好的生长表现,在黑龙江省二九一农场、宝山农场、鹤岗新华农场和牡丹江八五八农场等多地都有良好的种植表现。

团队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是2003年由原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的作物育种部分,经战略重组成立的国家级作物科学专业研究所。

研究所在岗人员共1863人,其中在职职工351人,编外聘用人员503人,博士后103人,研究生906人。设有20个创新团队和52个创新研究组;形成了近80人的领军人才集群,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54人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6人、院级人才计划45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3人、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5个、省部级平台15个、院级平台6个。其中,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是我国农业领域首个大科学工程;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新库于2021年建成,设计总容量150万份,现保存各类作物种质资源50万余份,位居世界第二。现有5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70余台件、自动化温室12000 平方米、人工气候室28 间、抗旱鉴定设施7200 平方米、抗病虫鉴定设施3000 平方米、网室11000 平方米,在主产区建有综合试验基地14个、新品种测试与示范站点1150个。

2003年以来,挖掘出一批优异基因,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108个、玉米新品种64个、大豆新品种118个、水稻新品种37个、杂粮作物新品种75个;获发明专利675项。共发表SCI论文3446篇,其中院选顶尖SCI论文193篇,为培育高产、优质和抗逆农作物新品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包括国家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复份库、10座中期库、43个种质圃、214个野生近缘种原生境保护点和1个国家种质资源信息中心,安全保存5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

成果资料*

094c3b76e34687941fc5a3c8267af78.jpg

联系人*

徐建龙,13641161004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所在地区*

北京海淀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