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科学家精神 | 周坤炉:稻田的守护者

发布时间:2022-04-22  来源:  阅读量:

他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几十载,育成了V20不育系、强优势杂交稻组合“威优6号”、高产多抗杂交早稻“威优35”及香稻“香优63”等,为杂交水稻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退休以后,他仍然朝着香型、优质、多抗、广适的杂交水稻育种目标而继续努力。

 

周坤炉.jpg

周坤炉,1944年10月生,研究员,历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巡视员。发表了30多篇论文专著;曾获湖南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科技兴湘奖;全国第一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湖南省第五届人大代表、第七次党代会代表,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代表。

有这样一个人,偏偏爱上一种极普通、极易被大众忽视,诗人画家笔下淡忘的花——稻花。40多年来,从风华正茂到皓首穷经,他与稻花似乎语言相通,情感相契,梦中常闻稻花香。痴迷、沉醉于稻花里,浑身散发出稻花的清香,并把这种清香传到大江南北、天崖海角、非洲、美洲、亚洲能够种植水稻的地方。他就是我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家、湖南省老科协省农业科学院分会会长周坤炉研究员。

这位出生在湖南安乡县董家垱,23岁毕业于常徳农校的农家子弟,1967年供职湖南省农业厅下属单位贺家山原种场的农技员,怀揣一张中专文凭,在攀登农业科研高峰中,却做着“驱散人类饥饿,温饱天下黎民”的美梦!

二十世纪60年代,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率先在我国提出以水稻雄性不育“三系法”实现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设想,并于1964年开始了此项研究,揭开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的序幕。在以后一段时间里,他以南广粘不育材料作了大量的观察研究,但直到1970年仍没有突破性进展。是年6月,湖南省在常德召开“农业科学实验交流会”,袁隆平就研究情况作了汇报发言,时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的华国锋在会上指示:“把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拿到群众中去搞”。为杂交水稻优势利用指明了方向,为研究及寻找突破口开辟了一条广阔道路。从此研究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的助手(当时还是学生)李必湖在海南岛崖县南红农场,与该场青年职工冯克珊,乘坐牛车,在南红农场一条流向槟榔河的小溪铁路桥下,附近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花粉败育的不育株(简称“野败”),为水稻“三系”的成功选育打开了突破口。

同年底,为加强这项研究工作,省政府决定成立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研究领导小组。1971年初,省农科院所属省水稻研究所(前身系院粮油系)组建成立了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组(三年后更名为杂交水稻研究室),1971年4月,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后改称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成立,由湖南省农科院主持协作研究工作。

同时袁隆平从安江农校调省农科院工作,与该院研究组(室)领导一道,主持全省杂交水稻研究协作工作。协作组成员有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学院、湖南师范学院、安江农校、湖南省农业厅下属单位贺家山原种场,以及部分地、县农科所。

此后,在省农科院主持下,协作组成员在全省上下开展了一场目标明确、力量集中、颇有声势的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攻关活动。各成员单位充分利用“野败”这一原始材料,采用测交、回交等方法,于1971年相继在湖南、海南的试验基地上进行繁育、转育研究观察工作。

周坤炉作为省贺家山原种场一名青年农技员,被场部指派参加杂交水稻育种协作组攻关活动,从此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1970年10月8日,他带着开满稻花的梦幻,加入了杂交水稻协作组攻关的尖兵行列,主攻杂交稻三系亲本及新组合选育。

这是一项崭新的课题,要攻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世界难题,在成千上万的水稻资源中,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要配制上万甚至更多的组合,去测定杂种优势,从中选出强优势组合,对于这位学历不高的初生牛犊来说,犹如大海捞针,一切都得靠自已去实践摸索。 

为弥补自身理论根底不深的知识缺陷,白天,他头顶烈日,高卷裤管,脚踩烂泥,不顾蚊虫叮咬,蚂蟥游曳。在水稻扬花时,在蒸笼般的田里,来回在上万份育种材料中选抜表现力强的种质资源,身子伏在用木板钉成的架子上,精心地进行杂交试验。为每天完成300多朵稻花的任务,他将一日三餐改为二餐,每天上午8时水稻开花就下田,一直干到下午2时多稻花闭颖时收工。

汗水泥水染黄了衬衫,他仍不顾饥饿劳累地沉浸在测交“野败”花粉培育出21个三系不系材料的喜悦里。1972年4月,他写出《野败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在选育水稻雄性不育系方面的一点进展》的实验报告(这是杂交水稻成功育成初现署光的一篇文章)。晚上,他一头扎进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的书籍里。炎热的海南岛,他坐在小板凳上,把书本摊在用椰杆制作的通铺上,不顾蚊子叮咬,在昏暗的灯光下,逐字逐句地读,一撇一捺地记,先后攻读了《普通遗传学》《细胞遗传学》《遗传与育种》以及玉米、小麦、高粱杂交方面的基础理论书籍,摘录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周坤炉掌握了理论,开阔了视野。当时十几个省、市的农业科技人员云集海南,浩浩荡荡搞科研,用各种材料选育不育系。有部分科研人员不重视“野败”,有的将“野败”丢弃不用,而以常规品种作为杂交体。周坤炉则从遗传学角度进行科学分析,认为用常规水稻品种杂交,是“近亲结合”,难以产生优良品种,而“野败”是“远亲”,用它作杂交母本必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他将丢弃的野败视为珍宝,插到自已的试验田里,坚持不懈用“野败”与栽培稻远縁杂交。

微信图片_20220422091244.png

袁隆平(中)、周坤炉(左)等在海南杂交选育不育系

1972年夏,袁隆平选育出二九南1号A不育系,周坤炉选育出71-72A不育系基本定型,成为我国第一批籼稻不育系。1972年10月,在贺家山原种场工作的周坤炉又测出了IR24强优恢复系,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黎垣庆也测出了IR26强优恢复系,从而实现了我国籼型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3年7月,周坤炉育成了V20不育系,为配制诸多强优组合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立下汗马功劳。实践证明,V20不育系的育性稳定、配合力好、异交率高。利用它配出的三系杂交组合威优2号、威优3号、威优6号等,成为杂交水稻最初应用的第一批主栽组合之一,其中1975年配组的威优6号,1976年经过5个组合、5个播期、5个插期的3个参试因子比较试验,无论哪个参试因子,其产量威优6号均居第一名。后经参加湖南省的2年区试,南方稻区2年区试,其产量也居试验的第一位。推广部门加大了推广力度,威优6号迅速在全国推广和稳步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取得了巨大的增产效果。1976年到1991年间在湖南省累计推广面积1.33亿亩,增产稻谷130多亿千克,增加产值130多亿元。威优6号在美国、印度、印尼种植,也是居同时参试品种之冠,以第一个专利卖给了美国。从此奠定了杂交水稻走出国门,推向世界的成功之路!澧县有位老农赞扬说:“培育威优6号的人,是个真正的劳动模范!”

V20A后来被同行们应用选配出的威优64、威优46、威优644、威优77等也是湖南省长盛不衰的晚杂、中杂主栽组合;配制出的威优35、威优48、威优49、威优402等是早杂组合。这些早、晚稻组合在湖南省累计推广3.5亿多亩,占杂交水稻面积50%,增加产值350多亿元。V20A也是迄今我国应用最多、推广面积最大的不育系之一,全国同行利用它选配出20多个强优杂交组合,其系列组合推广面积据不完全统计累计10亿多亩,增产稻谷约1000亿多千克,增加产值1000多亿元。V20还被用作转育其他多个新不育系的优良育种材料。例如大面积应用的金23A、丰源A、湘丰A等都是用V20作亲本之一育成的。

1981年6月,国家科委决定授予籼型杂交水稻研究成果特等发明奖,湖南、广西、江西等兄弟省组成的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荣获此奖。湖南省袁隆平、李必湖、周坤炉 、尹华奇、李东山、罗孝和、陈梅生、罗泽民参加了国务院召开的授奖大会,并分别获得“籼型杂交水稻”发明证书。

1981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记载:“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是我国当时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

威优6号成果还获1979年度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他早期育成的威优6号等杂交稻优势强、产量高、深受农民欢迎,发展迅猛。但这些杂交稻生育期长,只能作中稻或迟熟晚稻种植。要进一步发挥杂交稻的增产优势,扩大种植面积,必须发展杂交早稻。当时也有科研农业人员进行杂交早稻育种尝试,均未能成功,甚至有人过早地片面结论“杂交水稻早而不优、优而不早”。1975年周坤炉便开始谋划研究杂交早稻的设想。

面对“早与优”的矛盾,他冷静分析,认为不育系V20A等在早稻熟期上不存在缩短生育期的问题,应重点放在恢复系的选育上。即要缩短IR26等恢复系的生育期,又要保持其恢复力、配合力和抗性,他借鉴国际水稻所多个品种复式远缘杂交的方式以改良恢复系,采用(IR26×窄叶青8号)F2×早恢1号的配组,这样的配组在育种上是一个创新。它把IR26R 的恢复性、配合力、窄叶青8号的适应性、早恢1号的大穗性都聚合到了一起,育成了“二六窄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优与早的矛盾。为缩短育种年限,他采取边测配边稳定的创新办法,仅用6年时间,(注:农业科研人员常规育种,出一个品种正常时间要13年才能出一个成果)终于选育出符合要求的恢复系“26窄早”与“V20A”配组,1982年育成第一个高产、多抗的优良杂交早稻迟熟组合威优35。经过品比、省区试、南方稻区试早稻区试验均居第一名。

威优35的育成,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较好地解决了杂交水稻“优而不早,早而不优”的矛盾。其应用使我国杂交早稻种植区域大幅度北移,从岭南移到了湖北,扩大到北纬23°~28°之间,并且使早杂(威优35)配晚杂(威优6号)、双季过吨粮第一次在长江中游成为现实,“双杂”过吨粮技术推广20余年,开创了长江中游杂交水稻生产新局面,为粮食增产发挥了极好效果。1984年1月15日,湖南日报刊登:记湖南农科院助理研究员周坤炉——《应当在锦绣田畴上署上他的名字》,文中这样评价说:“他,我国农业科坛上升起的一颗新星,不,一个新冠军”。威优35成果1989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周坤炉3.jpg

周坤炉(右)在田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水稻产量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稻米要求由“吃饱”向“吃好”转变。在杂交水稻较好地解决了高产、多抗的问题后,他又把研究目标转移到提高杂交水稻米质上来,培育“高产、多抗、优质香型”的杂交水稻,使普通百姓吃上过去帝王才能吃上的“贡米”。

优质杂交稻研究又是一个崭新而艰巨的课题。他对当时推广的杂交水稻组合及其亲本进行科学分析,认为改良杂交水稻米质必须针对组合亲本双方,而关键是不育系,因不育系是长江流域早稻,其米质差。为此必须选育出米质优良的不育系与恢复系配组。他开始搜集优质亲本。1984年恰好被派到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利用这个机会,他广泛收集优质稻种资源,包括特资源香稻品种,作为培育优质杂交稻的材料。

1984年2月,他在国际水稻所利用MR365优质香稻品种和V20B杂交,1987年育成湘香2号A,后与明恢63配组,育成的超级香稻“香优63”,集优质、多抗、香味于一体,是米质育种上的新突破。其米质超过泰国香米。也是我国第一个高等级优质米杂交香稻组合。

在选育优质杂交稻时,为快捷、方便地把优质、优良的亲本组能在收获前选上,特采用咀嚼稻米法。优质稻米咀嚼起来感觉柔软。在嚼的过程中,他发现用香稻不育系与非香的恢复系配组的杂交稻即使在同一稻穗中的不同籽粒也有香的和不香的,联想到人们在煮饭时,需要在非香米中掺和少量香米之情。而今我们用香×非香的杂交稻,只有部分籽粒是香的,这是一种遗传比例,可免于掺和之烦。经测定,在杂种一代的一个稻穗中有10%左右的籽粒具有香味,表明其稻米不需要掺和,而米饭就有香味。这样的杂交稻其根、茎、叶、谷壳皆无香味,大田种植、仓库储藏可以避免虫、雀、鼠危害。

为早日育成定型的优质杂交稻,他打破常规,加代稳定,硬是一年种植四季,春湖南,夏广西、冬海南,为赶上播种季节,像怀抱婴儿一样,将种子揣在怀中,用体温崔芽。刷新了水稻育种纪录。

多年辛勤耕耘换来丰硕收获。他先后选育出优质香稻不育系湘香2号A和新香A(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选配出既高产又优质杂交稻组合香优63、新香优63、新香优77、新香优80等,分别通过品种审(认)定,从1992年起陆续推广,到2002年全国累计达2400多万亩。这些组合米质比汕优和威优组合都有所提高,其中香优63、新香优80、新香优77的米质达到了农业部颁布的优质米标准,适口性等品质指标超过目前市面上大多数优质米。例如,香优63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119个县市试种和稻米品尝,被人们誉为“超级香稻”,其稻米被誉为“超级香米”“超泰香米”。这一重大系列成果为提升杂交稻米品质,在使稻农增收增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方面,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一重大系列成果已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周坤炉2.jpg

周坤炉(右2)在美国圆环种子公司访问

汗水浇灌稻花,稻花回报辛劳。由于周坤炉在杂交水稻育种上有突出成就,1995年至1998年期间,他先后三次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为顾问,到粮农组织总部、孟加拉国访问、讲学和指导发展杂交水稻。他到过亚、欧、美洲的多个国家,是普及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他在湖南水稻育种界享有盛名,同行们称他为“杂交水稻之叔”,似乎是对他工作的肯定。1992年4月,他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同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4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第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985年后,光荣当选为中共十三、十四、十五大代表。2014年11月,他作为湖南科技界代表,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先进个人。

稻花香飘万里,稻花寄托着周坤炉“驱散人类饥饿”的炽热情怀。他要在杂交稻这部人类文明史上再写辉煌,培育出一种既高产高效,又品高质好的杂交稻。退休以后,他仍然在继续朝着香型、优质、多抗、广适的杂交水稻育种目标努力。近年,他育成的农香优204,由隆回县老科协在隆回高产区试种100亩,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验收,亩产达828.8千克。该组合米饭清香纯正,现已大推广到湖南、湖北、江西等省。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在周坤炉的心灵深处,带着万倾良田开满稻花的梦幻,继续为杂交水稻事业圆梦,在锦绣田畴上续写大地论文!

 

人物由中湖南省作物学会推荐

作者:杨少校(湖南农业科学院高级政工师)、周芃成(湖南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

编辑:徐莉(中国作物学会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