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甜菜专委会 | “三元互助”模式助力甜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5-03 来源: 阅读量:
“十三五”期间,受玉米等农作物价格上涨影响,农民种植甜菜比较效益低,种植积极性受挫,各制糖企业甜菜种植面积大幅度下滑,甜菜原料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甜菜产业健康发展。受玉米制种价格大幅度上涨影响,甘肃省张掖市的甜菜种植面积下滑更为严重。面对这种艰难局面,中国作物学会甜菜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张掖综合试验站站长闫斌杰带领团队以试验站为纽带,将制糖企业和种植企业(大中型农场)紧密结合,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模式即“三元互助”模式。将甜菜原料生产区域由玉米生产区域转移到高海拔冷凉寒旱区。同时与当地种植企业合作,推广适宜于当地生产的甜菜新品种,配套“1420”高密度栽培技术,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甜菜产量、降低个体根重提高甜菜含糖率,达到产量和含糖双丰收,建立了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健康稳定的全新合作模式。
“三元互助”是一种甜菜产业发展新模式,以“试验站”为纽带将制糖企业和种植企业紧密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即制糖企业和种植企业根据生产需求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向试验站提出品种及区域化布局、适应性、抗病性及配套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具体需求;试验站则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推荐生产适用品种、完成甜菜品种的区域化布局,配套栽培技术模式,解析生产中的难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定期组织技术培训,确保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其次,制糖企业与种植企业建立稳定的订单生产关系。制糖企业按照原料加工要求与种植企业签订收购协议,提供包括种子、专用机械、生产资金等的全方位支持。种植企业需负责甜菜种植过程中从播种到收获前的全周期田间管理,通过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确保产出符合品质要求的优质甜菜原料。制糖企业全权负责9月底甜菜收获开始后的全部田间工作,包括起收、运输、清理及田间后续处理等环节,以此形成质量可控的原料供应链;试验站与种植主体之间建立直接的技术服务通道。科研人员根据种植户的实际需求,深入田间进行现场指导,解决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并通过定期培训提升种植户的专业技能。
通过推广应用“三元互助”模式(企业+农户+合作社),制糖企业通过订单模式获得的甜菜原料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含糖率从行业平均14%~15%提升至16%~17%),还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加工每吨白糖的甜菜消耗量从10~12吨降至7~8吨,吨糖成本降低1000~1400元。依托“订单农业+技术支持”的绑定机制(如统一品种、精准农技服务),制糖企业实现了稳定且高质量的原料供应,彻底解决了传统分散收购导致的供应链波动问题,全面提升了从田间到车间的生产经营效率。同时,种植企业与试验站的紧密合作缩短了技术转化周期,能够快速适配市场需求的高产高糖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通过向种植户提供种子、机械等支持,企业深度绑定上游供应链,减少中间环节的不确定风险,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闭环。
对于种植企业来讲,订单合同锁定了销售渠道和价格,解决了市场波动造成的收益不稳定性;另一方面,试验站提供的“1420”高密度栽培技术模式集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效益化、优质化为一体,使甜菜块根产量提升至6~8吨/亩,含糖率提高到16.0%以上。2023年甘肃亚盛集团临泽公司种植甜菜5200亩,收获甜菜块茎4.3万吨,平均亩产8.27吨,亩均产值4135元,含糖率16.5%以上;甘肃亚盛集团山丹分公司种植甜菜1万亩,收获甜菜块茎7.5万吨,平均亩产7.5吨,亩均产值3750元,含糖率达到17.0%以上。实现了种植企业和制糖企业的双赢。
试验站作为技术枢纽,在“三元互助”模式中实现了科研成果的价值最大化。其一,通过直接对接制糖企业和种植户的精准需求(如丰产高糖抗逆品种选育、“1420”标准化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大幅提升,例如引育的甜菜新品种在河西走廊实现“吨糖田”目标。其二,田间技术指导与培训使试验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数据,反哺科研创新,形成“需求-研发-应用”的良性循环。此外,试验站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如帮助甘肃成为全国甜菜“双高”产区),强化了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公共服务角色,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今后,“三元互助”模式将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一是河西走廊的成功经验向内蒙古、新疆等主产区推广,同时探索“三元互助”模式在其他经济作物领域的适用性;二是提升科技高度,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传统种植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智慧甜菜种植;三是增强体系韧度,建立市场价格波动缓冲机制和自然灾害保险体系,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随着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三元互助”模式也应与时俱进,在合作形式、服务内容、技术方案等方面不断创新,保持模式的生机与活力。
撰稿: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王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