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聚焦育种创新与产业升级:2025年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会在山东济南召开
发布时间:2025-08-15 来源: 阅读量:
2025年8月8日,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会在山东济南召开。本次大会由山东省作物学会、中国作物学会、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等联合举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许为钢,中国作物学会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高鸣,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鲁非,先正达北京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吕建,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贾海燕等6位从事小麦育种与产业发展研究的专家作主旨报告,对下一步小麦遗传改良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
中国小麦抗病育种的攻坚之路
许为钢院士以“我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展”为题,深入分析了我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展,他指出,下一步工作应重点考虑加强育种亲本抗性基因源的研究与利用,提高育种材料的抗性基因频率,促进抗赤霉病生物育种技术在全国育种单位的应用,努力扩大抗赤霉病品种的生产应用面积。
辐射育种技术重塑小麦品种可能
刘录祥研究员围绕“诱发突变与小麦品种改良”,深入分析了我国诱发突变与小麦品种改良的现状。小麦诱发突变品种改良已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包括:诱变育种设施平台搭建、诱变及筛选技术建立;小麦高质量突变基因库创制和共享、突变体形成机理解析、突变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小麦诱变育种国际合作与交流等。
小麦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协同
高鸣研究员以“粮食政策协同助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思考”为题,从粮食安全战略与产业发展、现行粮食政策与小麦政策、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和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粮食政策协同助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指出推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要做到: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小麦种业龙头企业;创新推广经营模式,全面提升品牌价值。
面包小麦的“味觉基因”
鲁非研究员在“面包小麦品质性状的适应性进化”为题的报告中,从小麦品质性状如何形成开始,由浅入深对面包小麦品质性状的适应性进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研究发现品质性状在小麦的演化过程中受到持续的选择,LMW-GSs和α-/β-gliadin对小麦品质改良具有关键作用,面筋蛋白基因的上位性互作是未来品质育种的重要方向。
作物育种技术的“快进键”
吕建教授以“作物双单倍体技术研究进展和展望”为题,从单倍体概念、小麦单倍体技术、向日葵单倍体技术和展望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作物双单倍体技术研究进展。目前,仍有很多作物还没有双单倍体技术体系,如何提升单倍体诱导效率、如何平衡单倍体诱导效率和结实率的负相关以及单倍体诱导机制仍需要开展大量的科学研究。
解码小麦赤霉病抗性全链条
贾海燕教授以“小麦抗赤霉病改良——从基因挖掘到抗病品种选育”为题,从赤霉病及抗赤霉病育种的挑战、抗赤霉病基因挖掘、抗赤霉病QTL育种效应评价和抗赤霉病基因/QTL的育种应用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小麦抗赤霉病改良的现状。
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以及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相关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代表等100余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