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国小麦基因组与分子育种大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9-01  来源:  阅读量:

2025年8月25日-28日,由中国作物学会主办,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小麦基因组与分子育种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成功举办。作为我国小麦研究领域的顶尖学术盛会,本次大会参与广度与影响力再创新高——汇聚了全国小麦专家,参会单位达到120个,参会人数近900人。

1.JPG

会议伊始,中国作物学会秘书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介绍,近年来我国小麦基因组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水平持续提升,已跃升至国际第一方阵,部分领域呈现引领国际的发展趋势,创新活力强劲。中国作物学会作为推动我国作物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将持续为小麦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搭台赋能,全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更优质的创新舞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旭回顾了我国小麦基因组学研究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发展历程。他指出,近年来我国小麦研究成果丰硕,不仅培育出一批高产抗病新品种,更在国际学术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

会议期间,众多专家学者围绕“基因组与分子育种”核心主题,通过多元形式开展深度学术交流。中国在大会设置的5个特邀报告中,华中农业大学张献龙院士受邀登台,聚焦多倍体作物遗传改良展开深度分享,他在报告中强调多倍体作物性状优势的机理解析对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意义重大,同时指出当前多倍体作物种业科技在种质资源挖掘、性状解析、育种技术、品种选育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基于此认为我国多倍体育种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亟需突破创新,应充分挖掘亚基因组育种潜力,为多倍体作物遗传改良开辟新路径,其观点引发与会专家广泛共鸣与深入探讨。

4.jpg

除特邀报告外,大会还精心策划65个高质量大会报告,并依据小麦育种前沿领域与关键技术方向,细化为8大专题模块,从不同研究维度系统探讨小麦领域前沿方向。其中,“种质创新及其育种利用”专题中,各位专家聚焦野生近缘种优异基因资源挖掘与种质创新实践;“麦类作物多组学与进化”专题依托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前沿技术,专家们深入探讨麦类作物的进化历程与遗传机制,解析小麦应对复杂环境的调控机制;“株型改良与高产育种”专题中专家们针对不同地区的株型改良和环境适应性提升优化育种策略;“优质基因发掘与优质育种”专题则着眼于蛋白质、淀粉等品质性状的遗传解析与分子设计育种。此外,“新技术开发与利用”专题展示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新兴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成果;“抗逆基因发掘与抗逆育种”专题中则聚焦干旱、盐碱等逆境胁迫下的抗性基因定位与种质创制;“抗病基因发掘与抗病育种”专题围绕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系统阐述抗病基因克隆与分子育种进展,全方位呈现小麦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与创新成果。

大会共收到310篇学术摘要,展出110个墙报,并同步举办墙报交流活动,为科研人员搭建成果展示与观点碰撞的优质平台。此外,大会还精心组织种质交换仪式、女科学家论坛、育种论坛及期刊论坛等特色活动。其中,种质交换仪式上向湖北省捐赠小麦种质资源,切实为区域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各专题论坛则聚焦不同研究领域与群体需求,进一步拓宽学术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5.jpg

大会组委会主席贾继增研究员向本届大会主办方致以诚挚感谢,高度肯定主办方在大会筹备、组织及保障工作中的专业付出。之后他回顾了大会发展历程,表示,从大会最初发起时的探索起步,到如今汇聚众多专家学者、覆盖多领域研究议题的规模盛大,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行业同仁的共同心血,也见证了中国小麦科研事业的持续进步。他期待未来的小麦大会能进一步发挥平台纽带作用,持续推进全国小麦领域的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与资源共享,为全国小麦研究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贾继增研究员指出,当前农业科技正迎来深刻变革,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小麦育种需积极拥抱技术创新,加快向AI辅助的精准育种方向转型,通过科技赋能突破育种瓶颈、提升育种效率。